Search

Yes,台灣也有自己的山岳紀錄片了,今晚第一集首播。

有別於麥導的《MIT台灣...

  • Share this:

Yes,台灣也有自己的山岳紀錄片了,今晚第一集首播。

有別於麥導的《MIT台灣誌》,這一系列電影規格的紀錄片皆是以岳界中青世代為主角,從人物自身的故事探討山與人多面向的關係。以30多歲的年齡層來說,承先啟後的意味十足。

若是觀察主角群的「登山養成」,皆與社團體系息息相關,例如元植早期的登山導師是歐陽台生,郭熊、三條魚和普魯圖都是大學登山社出身,從青春時期就和山結下了不解之緣。

然而一度宰制台灣岳界的社團體系,由於成員高齡化和對年輕人吸引力不足等因素,正穩定的走向消亡。換句話說,我們看到的主角群,或許也是社團搖籃所孕育的的最後一代登山者。再往後,這文化的火炬該如何傳承,或是如何改弦更張,都是未知數。

承先啟後,多麼沉重!我們先不用想這些,還是專注在電影本身給人的感受上吧。但我自己相信,從文藝面喚醒人們對山的興趣和關注,會是一條充滿希望的道路,不看看美國阿帕拉契山徑(AT)隨著兩本暢銷書改編成電影,增添了多少人氣!

.

最近為了出書做準備,正勤讀美國的健行歷史,發覺台美兩國的發展軌跡類似的令人害怕,或許也不只是這兩地,而是世界戶外的大勢皆同。

一本書的作者指出,社團時代的會員屬於生產者(producer),而後社團時代的人屬於消費者(consumer),前者注重利他精神,總會想為山林和後來者做些事情,例如開路、整路、撰寫嚮導書和抵制大規模開發;後者則視遊憩為人民的權利,認為一切設施、服務和保持環境清潔都應由納稅人的錢支出,自己只顧著享受就好。

但美國仍然有碩果僅存的大型社團可以撐場面,比如說阿帕拉契山岳俱樂部(AMC)和塞拉俱樂部(Sierra Club)麾下仍有著大量的會員與志願者,台灣的登山社團則像是斷了炊的營火,無以為繼。

未來,我想還是需要某種嶄新形式的組織,吸引台灣的年輕世代加入吧。

哎呀又說太多了,記得看電影就是。😆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